首页 > 重点政务信息 > 统计数据 >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布

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稿时间 :2017-01-09 编辑: 来源:政府办

—— 2017年1月4日在苏州市吴中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金  楠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主题导向,全力实施“三大布局、四大红利”战略重点,统筹推进稳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基本完成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5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4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5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其中出口51亿美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932元、27880元,分别增长7.5%、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1.精准发力强服务。一是助推实体经济。全面施行实业兴区战略,在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等领域下达扶持资金3940万元,为潜力企业争取市级以上扶持资金1.6亿元。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利用苏州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区中小企业转贷平台、融资超市、增信基金等平台,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12亿元,新三板、新四板挂牌企业分别新增27家和21家。加快土地腾退转优,试点存量工业用地市场化更新改造,腾出工业低效用地615余亩,分解下达973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完成供地98宗、3995.4亩。二是深化重点改革。全面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供给侧改革任务,降低企业成本近10亿元,关停及实施低效产能淘汰企业46家,去化商品房库存39.5万平方米。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施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两证合一”,1.8万余户纳税人完成“营改增”税制转换。建设启用完善区级重点项目电子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股权固化改革、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交流座谈会在我区举行。三是夯实园区载体。吴淞江科技产业园启动区道路配套管网建设基本完工,辉瑞制药新厂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东太湖科技金融城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效应增强,太湖金港商业综合体正式封顶。微谷电子商务产业园竣工验收,太湖科技研发大楼交付使用。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中国民营科技环保产业园建成投用,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吴中科技创业园成功入围省首批“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全年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

2.加快转型激活力。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7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7%。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02.4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51%,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9%。市级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总部企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分别新增2家、3家和1家,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东山碧螺村分别获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示范镇、示范村。二是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建立全区境内外招商活动备案制度,太湖经贸合作洽谈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介会等一批招商活动成效显著,浪潮金融信息、旅通在线等一批项目成功落户。外贸方式逐步转变,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例高出加工贸易23个百分点,东山精密完成全市本土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最大项目。综保区顺利通过预验收,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试点,“境贸通”等一批电商服务平台上线运营。三是发展动力有效增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1人、省双创人才5人、姑苏领军人才15人,新增政产学研联合体28家、合作项目129个,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12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1家、高新技术产品316个,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345家。苏南自主创新特色区和省级吴中高新区建设顺利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通过验收。原创性成果大量涌现,新增PCT专利申请量6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中国专利金奖实现零的突破。投资后劲持续增长,289个重点实施项目完成投资318亿元,耐克森线缆等35个项目竣工。有序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投资,全省率先全面铺开机关职能转移,共转移职能96项。

3.建管并举优环境。一是统筹建设“城镇村”。试点研究“多规融合”,基本完成23个“十三五”专项规划,镇(片区)总规、控规实现全覆盖。着力提升太湖新城承载能力,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等基础设施加快成型。持续优化路网通达能力,在建道路总里程超130公里,343省道吴中段等一批项目基本完工。全力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新开工、建成安置房面积分别超120.8万、141万平方米。着力打造农村农业品牌,成功举办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甪直水八仙生态文化园运营,东山、临湖分别建成全市首个镇级农产品电商园、首个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社,全区村级稳定收入超1300万元。二是同步提升“洁序美”。有序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5个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站点投运,越溪莫舍社区成为全市首个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社区。鼓励引进装配式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启用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有效提升城市便利条件,规范交通市场秩序,建成1300个临时公共交通换乘停车位,公共自行车镇区、街道全覆盖。7个美丽城镇、190个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外显生态风光、内含文化底蕴、兼具产业张力的江南镇村形态初显,甪直获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三是立体治理“水陆空”。稳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精细化开展太湖“五位一体”管理,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持续加强水污染防治,新建生态河道26公里,疏浚整治河道193条、147公里,铺设污水管网18公里,木渎污水处理厂投运。有序开展重点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加快建立土壤档案,新增成片造林481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30%。有效监控工业企业、加油站、扬尘等污染源,新增市级“能效之星”企业2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家,规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4%。

4.惠民安民促和谐。一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教育吴中”品牌不断升级,新增省、市级优质幼儿园5所,高考本二达线率60.16%,增幅大市第一。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成立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中心。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区公共文化中心,苏州保利大剧院落户,圆满承办苏州·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居家福”工程增点扩面,新、改(扩)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7家、助餐点4家。全面两孩政策稳妥推进,工青妇、气象、民族、宗教、统战、侨务、双拥等工作成绩显著。二是着力抓好底线民生。认真落实救助制度,发放各类救助资金7227.3万元,帮助3117名失业人员和2477名城乡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各项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三是持续强化法治保障。加快健全公共安全合成监管机制,人民调解成功率、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率均达到100%。信访、消防、食药监等工作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总的来看,2016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宏观形势偏紧影响,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仍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实体经济压力不减,效益出现下滑;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需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扩容压力不减,社会管理成本加速上升;等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十三五”规划目标,结合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建议2017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稳中求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筑牢经济保稳新防线。跟踪实体企业运行情况,加快产能调整,找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与去除过剩产能的平衡点,筑牢经济发展“稳”的基础。推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登陆扩面和资本市场吴中板块建设,联合上市公司、社会资本、财政性资金及银行,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转续贷资金压力,重点加快2家上市辅导期企业、15家新三板企业、40家四板企业挂牌进度。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波动,大力培育其他产业增长点,减轻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要提升产业结构新能级。紧扣“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空间布局,市场化更新改造工业用地,加快工业地产试点示范,力争全区工业亩均产值达到260万元/亩。加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软件和大数据产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建设提升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增强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态发展水平,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总部企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2%。要激发“双创”引擎新动力。围绕创新四问强化创新引领战略目标和问题导向,把创新落实到产业创新上,加快推动高新区一区三园创新创建。狠抓要素集聚,引进和培育原始性科技创新,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设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充分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深入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团队、创新载体培育建设,新增市级以上新型孵化机构4家。

2.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关键环节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要有实招和实效。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扩大有效供给。规范有序实施区属国企分类整合,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提升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打好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收官之战,研究推行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拓展,扎实推动郭巷街道“政经分开”试点,并逐步扩面推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严格遵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规范项目审批,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探索集中高效一站式审批模式,力争在“多图联审”、“多评合一”机制落地方面有所突破。在项目推进上要有狠心和狠劲。创新招商模式,加快完善全区统一的招商工作机制,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创新重点项目考核办法,建立重点项目按月通报和季度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通用电气、拓斯达等一批优质项目进驻开工,确保336个区级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370亿元。把握中央、省、市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契机,扩容PPP项目库,探索在特色小镇、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中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增长后劲。在扩大开放合作上要有深度和广度。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大力培育出口品牌,帮助企业争取总部订单,促进新开展自营进出口的企业生根发展、重点外贸企业稳定规模。加强各类进口载体和平台培育建设,特别要以发展B2B出口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具有吴中特色的跨境电商发展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重点市场通过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海外仓”或“跨境贸易商品展示展销中心”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以并购、增资、境外借款、境外上市等方式引进国际资本。

3.坚持全域提升,加快美丽吴中建设。更加注重城、乡统筹。研究编制中心城市核多规融合规划,探索实施空间规划管理“一张图”。着力提升城乡建设品质,规划建设甪直模具小镇、东山碧螺小镇、光福工艺小镇3个全市首批特色小镇,推进木渎、开发区等地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优化农业“6+1”主导产业形态,提升“三大农业园区”核心功能,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更加注重建、管对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高水平提升太湖水域环境质量和形象,启动中心城区运河以南片区防洪大包围工程,建成吴淞江、金庭等一批污水处理厂。深入开展美丽镇村建设,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的美丽村庄,逐步建成苏南地区整村整治典型。加大重点交通工程推进力度和公交线网覆盖密度,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力促太湖新城创建“国家级低碳城镇”。更加注重软、硬结合。以“根植吴文化”为主题,深挖传统文化内涵,鼓励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抓住区级旅游经营平台整合契机,实施环太湖生态文旅带优化提升工程,促进文旅资源融合。启动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推动甪直镇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

4.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治理体系完善。要牢牢守住平安底线。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推进公安巡防体制改革,建成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和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信访消防、防汛防台等工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启动“七五”普法,提升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水平。不断完善城乡社区群众自治制度,深入开展“关爱民生法治行”,构建法治为民长效工作机制。争创“法治建设示范县(市、区)”,确保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成率40%以上。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安全网”功能,适时调整提高各类困难群体的生活救助标准,确保区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完善集体经济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机制,实现户均分红超6000元。全力推进“居家福”增点扩面工程,力争完成2~3家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快运作“吴中区智慧教育信息化平台”,确保建成香山实验小学、越溪二小及幼儿园等11所新校,启动建设城南中心幼儿园、吴中实验小学等9所学校。推行团队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加快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木渎人民医院)、苏大附二院吴中分院(长桥医院)、开发区医院(城南预防保健所)改扩建。扎实做好妇女、计生、档案、民族、宗教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发展改革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努力开创区强民富、城乡协调、文明和谐的发展新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