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以赴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9亿元,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6亿元,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6.1万元和3万元,分别增长8.1%和8%。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年来,我们着力实业,在提高经济质效中实现稳中求进。始终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提质效的主抓手,全力推动产业层次、综合实力向更高水平攀升。制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规划和发展行动计划,吴中智能制造产业联盟、苏州高端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载体平台相继成立,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论坛、全国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华东赛区决赛在我区举办,开发区获评省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业基地。电科院、吴中集团入选市地标型企业,东山精密等7家企业上榜苏州民营企业50强,汇川技术创成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浪潮金融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嘉盛远大PC工厂等一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实现工业总产值1754亿元,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4亿元,增长11%。现代服务业内涵持续提升,药明康德入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新增市级总部企业3家、市级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2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1.3%。吴中综保区通过验收,建成全市首个县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科沃斯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东山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入选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甪直江湾村获评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45亿元,增长19%。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苏作工艺亮相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7.3%。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旺山景区入选省首批旅游风情小镇,出台民宿规范化发展实施办法,新增达标民宿37家,生态文旅产业推介会和太湖百合花节、太湖国际水上运动周等活动反响良好,全年接待游客236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启动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苏州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太湖农业园区经营管理体制调整稳步推进,西山、澄湖农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吴中鸡头米”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临谷香”获首届江苏好大米特等奖,吴中区获评中国十大最美茶乡,实现农业总产值46.8亿元,增长7.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三资”管理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实现全覆盖,镇村两级集体净资产达到183亿元,村均稳定收入达到1318万元。
一年来,我们加力转型,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增强内生动力。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积极稳妥去产能,关停化工企业44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9家。分类施策去库存,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成效。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为企业解决融资60亿元。转贷基金正式运营,新增金融机构3家,建研院、赛腾股份主板上市,晶瑞股份登陆创业板,5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整合涉企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负11.3亿元。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分类整合基本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太湖经贸合作洽谈会等招商活动效果初显,国立生物研究院、拓斯达机器人、华正工业科技、中亿腾模塑、俐玛精密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爱信AW、石川制铁等一批外资项目完成增资,新增内资注册资本认缴额97亿元,新增注册外资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实施外贸优进优出行动计划,新增省级出口品牌2个,实现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5.7%,其中出口54亿美元,增长4.2%。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比重达到59%,服务贸易增长15%。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全面创新,汇川技术、电科院入选首批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名单,绿的谐波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70亿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5件,3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件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新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6项,3家企业获市质量奖。出台“吴中人才新政20条”,成功举办东吴双创峰会和苏作文创峰会,新增省“双创人才”4人、市“姑苏领军人才”10人,4人入选“海鸥计划”,2人获市杰出人才奖。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吴中选手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1金1优胜,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团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落实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优势,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苏大国家科技园(吴中分园)建成投用,浙大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武大武珞科技园、中科院纳米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相继落户,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30个。强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95家企业获“科贷通”贷款8.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增信基金授信额度超8亿元。探索实行资源使用差别化政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国土资源预配置和差异化供地,全区首个存量工业用地市场化更新改造试点项目落地木渎,土地储备收储试点顺利推进,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完成土地卫片执法整改完善,获评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
一年来,我们借力统筹,在优化发展空间中提升宜居水平。以“多规融合”为引领,规划导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木渎镇总规、吴淞江科技产业园控规等一批规划获批,澹台湖周边地区等城市设计方案深化完善,吴中区新一轮城乡协调规划启动编制。城市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度假区万豪万丽、太湖假日与智选假日等酒店相继开业,红星国际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太湖足球运动中心、太湖国际帆船港建成投用,苏州湾湿地公园、太湖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工程基本建成,人防、电力、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9个美丽村庄、102个康居村庄和53个二类康居村庄建设加快推进,临湖石舍获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甪直获评国家园林城镇,临湖黄墅和东山西巷、横泾东林渡分别入选省级和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环太湖路度假区段、西山岛出入通道扩建等5个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180公里沿太湖景观公路实现大贯通。道路交通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全面开展,中心城区智慧交通完成升级改造。公共交通更加便利,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开通运营,3号线、5号线加快建设,新增、调整公交线路18条次,开行“社区巴士”2条,建成公交场站9个、候车亭213个,公共自行车四期项目正式投用。大力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年度十大工程,相继落实15项政策措施,开工建设58个重点工程项目,解决了一批累积多年的环境顽疾。积极推进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和环保部通报太湖水环境问题整改,全力做好省环保督察迎检和反馈问题整改,甪直华云地块、东山五七农场等综合整治及河湖定置渔业设施清理、东山滩涂养殖整治全面完成。常态化开展太湖水环境“五位一体”综合管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台深化河长制改革工作方案,各级河长完成认河、巡河,“一河一策”“一事一办”顺利推进,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33条、112公里,建成生态河道20条、10.3公里。城区污水厂扩建、金庭污水厂新建工程完工并启动试运行,新改建污水管网51公里,6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面完成。立体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8%,全年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8天。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地块排查确定土壤污染清单。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绿化造林和湿地保护高标准推进,全区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6%,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5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百日行动、城市管理示范路创建活动扎实推进,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程深化实施,新增装修垃圾分类转运场7处,建成餐厨厨余垃圾、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就地处置设施27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更加严格规范。完善住宅小区物业属地管理机制,强化物业企业考核管理,永旺永乐物业入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
一年来,我们致力民生,在推进普惠共享中夯实小康基础。持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成功举办第七届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增就业1.95万人,本地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保障提档扩面,社保征缴净增3.36万人,城乡居民、企业退休人员、被征地置换城保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持续提高,13万人次享受实时医疗救助金。建立“救助通”智慧救助信息平台,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透明。慈善救助积极开展,区慈善总会完成换届,新增冠名基金2个,帮助困难群众834人次。“阳光扶贫”全面铺开,第四轮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取得成效。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养老床位数增至42个,完成20家日间照料中心和5个助餐点新改扩建,1家民办养老机构获评省级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安置房89.7万平方米、6126套,竣工交付104.2万平方米、7214套,分房到户122万平方米、12460套,住房公积金新增缴存4.2万人。教育资源增量扩容,香山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尹山湖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等19所学校加快建设,新增省优质幼儿园4所。完成第一批年金制教师招聘,高考本一和本科上线率均创历史新高。1项教学成果获省级特等奖,碧波实小实现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十二连冠”,获评省社区教育示范区。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实施,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住院大楼改造和苏大附二院吴中分院(长桥医院)、开发区预防保健所新建工程有序推进,城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现场评估,获评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持续深化计生服务管理改革,计生特扶家庭养老帮扶工程扎实开展。区公共文化中心建成开放,吴中博物馆建设顺利推进。基层文体设施提档升级,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个,新增全民健身路径70条、健身步道50公里。成功举办全区第三届全民体育运动会、“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等体育赛事,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最美嫂子”金连娣成为我区首位省道德模范,实现各级“好人”全满贯。全国文明城市复检任务圆满完成,东山三山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新增社会组织135家,5A级社会组织实现零的突破。志愿服务体系更加规范,新增注册志愿者团队3个。全区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基本建成,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实现全覆盖,1人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扎实开展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活动及特殊时期安全保卫和信访维稳任务,获评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区和全省平安区。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源头监管、落实防控措施,严厉查处非法违法行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平稳。食品药品监管、价格调控、动物防疫、农药集中配送、应急管理、气象服务、红十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等工作扎实开展,省级双拥模范区通过评审,吴中国防科技展示馆开馆,获评省现代民政建设示范区、省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建设示范区。南北挂钩、对口支援和帮扶、东西扶贫协作不断深化。
一年来,我们蓄力效能,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展现积极作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抓落实、善作为、勇担当,全力推动政府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完成5841项权力事项梳理及办事指南编制,稳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编制完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积极推进“3550”改革,探索实施“预审+代办”“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切实加强涉审中介监管,“智慧吴中”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试运行,不动产登记交易服务分中心投用,不见面审批(服务)实现率达到95.7%。持续优化木渎“强镇扩权”运转机制,甪直入选省新一轮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名单。稳步推进委托综合执法试点,启动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和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各级干部工作作风更加务实,2家单位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1家单位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区供销合作社获评省供销系统基层社建设先进单位。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强化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健全法治政府责任制体系。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成立区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律师进所”实现全覆盖。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改进行政复议工作,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更加规范。区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两年获评市优秀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党委和区委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部署,强化“一岗双责”,政府系统党建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推进省委第七巡视组对吴中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刚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清风行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强化财政资金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建立健全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机制,制定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预警办法,切实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查处违规和管理不规范资金9亿元,节约政府资金17.8亿元。公共机构节能、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持续推进,“三公”经费零增长。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配合人大执法检查、政协专题视察17次,高质量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54件。更加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切合区情的思路引领发展。我们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主动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咬定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立足全局谋发展,集思广益抓决策,集体智慧绘就了富民强区的蓝图,合力奋斗收获了改革发展的实绩。必须牢牢把握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以精益求精的标准抓实发展。我们主动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敢于摆脱定势,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的思维探索新路,用创新的胆略突破瓶颈,用创新的举措攻坚克难,以精致的工作标准、精准的工作思路、精细的工作方法,加快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民生为本的理念共享发展。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目标,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强调民生细节、提升和谐指数,使改革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造福全区人民的过程。必须牢牢把握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以勤政廉政的责任保障发展。我们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责任扛在肩上,以团结凝聚合力、以实干应对挑战,形成了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营造了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浓烈氛围,汇聚起凝心聚力谋发展、埋头实干求突破的强大正能量。
各位代表,一年来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各地、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奋斗,也离不开广大老同志、社会各界的关心厚爱。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垂直管理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向驻吴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离退休老同志和关心、支持、参与吴中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产业层次仍然偏低,加快创新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任务还相当艰巨,长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更加迫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与共享水平还存在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更加迫切;政府招商引资等专业人才队伍相对缺乏,政务服务效能还有提升空间,强化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更加迫切,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美好蓝图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优生态、惠民生、兴产城、善治理”工作目标,统筹优化“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聚焦改革创新、注重民生福祉、突出问题整改、加快补齐短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区强民富、城乡协调、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基本稳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区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集聚集群,力推产业层次再提升
推进三大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中心城市核要坚持产城融合,把握好新建与修补的关系,推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有序平衡。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等新型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做好楼宇业态的研究,重点引进一批功能型总部,加快打造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先进制造轴要落实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依托甪直模具产业园、吴淞江科技产业园、东太湖科技金融城、木渎智慧工园、临湖装备产业园、胥口胥江工业园等优质载体,以高端制造、创新研发为重点,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两个主导产业上发力,扩大产业“量”的规模、补足产业“质”的短板,引领带动制造业加快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生态文旅带要在生态、文化上做好“加法”,在建设用地上做好“减法”,坚持多样化和差异化导向,加大环太湖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做好吴中太湖旅游区5A级景区复核工作,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着力构建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扶持休闲农业、康体养生等旅游新业态,加速打造农文旅集聚融合发展的黄金地带,不断放大山水人文优势。
培育壮大企业提升产业能级。深入实施实业兴区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规模企业的主体支撑作用、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源头活水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鼓励支持汇川技术、科沃斯、辉瑞制药、三洋能源、安洁科技等龙头企业不断巩固行业地位、提升市场份额,打造“产业航母”。推动斯莱克、绿的谐波、电科院、药明康德等特色企业加快扩大规模、提档升级,长成“参天大树”。重点扶持100家潜力型科技中小企业做优做精主业,积极开展产业链协作配套,走向“专精特新”。围绕企业上市“211”目标,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强企业上市指导服务,力争新增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强化对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和过程控制,综合运用改革、财税、金融、价格等“组合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全力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稳步实施国有企业分类管理,逐步建立监管权责清单,加速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不断激发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拓业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农业“6+1”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农业供给水平和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有机循环农业,促进农业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特色农业经营扩面。
扩大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强化项目的筛选和储备,统筹做好谋划和报批,争取一批重点项目获得上级立项支持。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服务,全力推动256个区级重点实施项目早开工建设、早投产运营,确保年内完成投资337.6亿元。强化“招商第一”理念,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招商机制,配强招商队伍,强化招商考核,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结构。精心筹备境内外招商恳谈会和太湖经贸合作洽谈会等招商活动,着力促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占用资源少、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落户,确保项目建设滚动发展、梯次跟进。大力推进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监管中心、综保区等载体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全球投资贸易网络。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推进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力争服务贸易增长10%。深入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加快商业服务社区示范网点建设,丰富养老、健康、休闲等热点领域商业业态。
二、突出创新转型,力推发展动能再提升
更加注重创新引领。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化高新区“一区三园”建设,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企业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重点创新型企业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民营科技企业125家,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力争大中型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大力支持院校与政府、企业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等领域共建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究院,推动大院大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加快建设苏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件。强化区域品牌梯队建设,推动吴中制造向吴中品牌转变,争创省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5件。
更加注重人才驱动。根据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积极引导和吸引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行业及区域流动,有效推动人才开发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提高人才绩效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各级人才计划和引才政策,新增高层次人才950人。建好用好创新人才库和专家库,举办吴中优才“凤还巢”活动,切实加大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招引力度,持续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人才引育平台为突破,做强做优国际精英周、吴中高校行等引才项目,推进东吴双创峰会、苏作文创峰会等活动提档增效。以科技镇长团为纽带,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校地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以高技能人才培育为特色,加快推动吴中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支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产教研基地。精心举办区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培育一批紧缺型技术人才和新时代吴中工匠,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重点,充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创新理念、质量意识的现代企业家和现代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更加注重要素支撑。强化国土资源预配置管控,优化完善土地指标有偿使用、有偿调剂、盘存配增、资金补助等模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加快发展工业地产,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和违法用地常态化清零,着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调整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1+N”政策,坚持存量优先、存量调优并举,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积极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推动存量工业用地市场化更新改造,力争全年盘活存量用地3000亩。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优化增信基金平台,推进转贷基金合作银行扩面,更大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创新金融产品供给,引导开展并购贷款、资产证券化、小微企业私募债等创新业务,研究设立创投吴中平台,充分发挥并购基金、开发区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实现金融与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做好煤电油气运的组织保障,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转型升级的要素需求。更加注重劳动力供需对接,营造良好用工环境,着力化解企业用工结构性供需矛盾。
三、坚持融合协调,力推城乡品质再提升
高规格提升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全面对接苏州市总规,完成编制吴中区新一轮城乡协调规划,同步开展各地新一轮总规修编,启动编制吴中核心区城市双修规划。优化完善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加快推进木渎古镇片区等一批控规报批。加速度实施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序时推进东环快速路南延二期、南湖快速路一期等工程,加快启动苏同黎公路快速化改造、南湖快速路二期等工程,全力配合做好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建设。多举措实施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城镇燃气老旧管网和老旧小区排水设施改造,优化整合城乡通信、电力、人防等基础设施资源。加快苏州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建设,竣工投用太湖新城启动区地下空间。高标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启动京杭运河吴中段堤防加固、苏东运河整治、城南片区水环境治理和东太湖综合整治后续工程,新改建防洪闸31座、排灌站24座、防洪挡墙5公里。充分发挥房屋征收(拆迁)安置信息系统作用,进一步规范房屋征收(拆迁),以地块清零为目标,全力攻坚重点项目清障。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抓紧实施城镇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和专项整治。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一村二楼宇”政策,着力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均衡发展,积极谋划第五轮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统筹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做精做优省、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加快打造高质量、可示范的典型。
全方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以赴做好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环境提升工程,打好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太湖水“五位一体”综合管理,强化饮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加快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稳妥做好太湖围网整治。坚持以深化河长制改革推进水环境治理,全面做好断面水质提升,完成19条黑臭河道治理,疏浚整治河道162条、132公里,建设生态河道8.7公里。序时推进吴淞江等污水处理厂建设,新改建污水管网28公里,完成25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综合防控,持续加大河东工业园等重点区域管控力度,确保PM2.5和臭氧浓度实现“双控双减”。大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建立污染场地档案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库,开展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个。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化工企业26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持续提高农药集中配送覆盖率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年度十大工程,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四个百万亩”规模不减少、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稳步扩大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范围,推动排污权交易、环境财税等政策落地实施。扎实提升森林质量,实施一般森林抚育3000亩,制定湿地保护规划,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6%。
精细化提升城乡综合管理。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程度指数测评,推进文明城市长效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管理监督考评机制,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拓展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度,组织开展各类环境专项整治,大力提升市容市貌。强化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违法建设排查整治,构建长效巡查管理机制,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等队伍,强化检查指导,完善工作考核,不断巩固和拓展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成果。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建立完善垃圾强制分类收运体系、处置体系和管理办法,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置。加大公交场站、候车亭建设力度,做好公交线路新辟和优化调整,提升公交运行效率,逐步消除公交盲区,进一步优化公共自行车点位布局,全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探索智慧停车平台建设,高效管理停车资源,推行中心城区停车收费试点,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建立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出台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补充意见,逐步提升物业管理整体水平。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加快打造“全科社工”队伍,全面提升村(社区)自治能力。
四、顺应群众期待,力推民生质感再提升
全力打造更加优质的社会保障。优化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区镇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本地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零就业”和“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加强创业服务指导,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和大病保险工作,努力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开展“阳光扶贫”,全面推行“一户一档一策”帮扶机制。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救助前移工程,建立社会关爱救助平台,加大对各类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持续提升社会救助精准水平。积极开展慈善宣传和救助,全面推进残疾人之家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新增养老床位550张、日间照料中心15个。探索实施“养护结合”,建立“嵌入式”养老机构新模式。深化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新开工建设安置房200万平方米、1.4万套,基本建成安置房130万平方米、1万套,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和受益面。
全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建成投用尹山湖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等7所学校,加快实施邵昂路小学等17所学校新改扩建,完成60所学校技防设施提升改造。完善民办教育奖补办法,制定普惠性幼儿园扶持政策,稳步推进无证幼儿园取缔和规范管理。实施“教育吴中”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统筹推进健康“531”行动计划,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住院大楼改造,加快推进苏大附二院吴中分院(长桥医院)、开发区预防保健所、香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启动实施吴中人民医院二期、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优化计划生育服务模式,落实好各类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完成吴中博物馆土建,持续扩大区公共文化中心影响力,稳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谋划环太湖地区重大体育赛事,完成新改建健身步道100公里。深入挖掘吴文化资源,继续推进甪直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加快《吴中年鉴(2018)》和镇志村志等编纂出版,讲好“吴中故事”,不断增强吴文化传播能力。
全力建设更加优质的和谐社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深化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矛盾纠纷源头管控,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不稳定因素排查预警例会制度,不断提升预防预警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天眼系统”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持续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大力实施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着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吴地法韵”新品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障粮食供应安全,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灾害预警和风险防控,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和部门联动处理机制。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优抚安置,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的积极性,鼓励群团组织加快改革、承接更多政府转移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切实做好消防、森林防火、防汛防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口支援帮扶等工作。
五、优化作风效能,力推政府形象再提升
进一步强化简政放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成上下联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契机,持续扩大“不见面审批”覆盖率,全面完成“3550”改革任务。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落实政务服务事项“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按照市级统一部署,组建成立行政审批局,加快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创新开发投资建设项目并行预审、不动产交易登记、开办企业套餐式服务等监管服务平台,助推行政审批提速增效。稳步推进甪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开发区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监管网络。深化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促进政府购买服务扩面增效。
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权责清单运行和监督管理,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逐步扩大行政复议案件听证审理范围。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强化执法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优化提升区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持续深化政务信息公开,让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依法行政检察监督、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不断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办理质量。
进一步强化从严治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健全完善“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大“清风行动”专项督查力度,强化“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管理。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强化财政监管、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程序,加快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深化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治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规范运作、风险可控。充分发挥区行政学校作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健全干部容错和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积极主动、一心为民、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