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政务信息 > 规划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稿时间 :2018-01-05 编辑: 来源:

—— 2018年1月3日在苏州市吴中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金  楠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吴中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照苏州争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的具体部署,积极应对严峻复杂外部环境的变化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提质增效,改革开放和创新转型积极效应持续显现,补短板守底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社会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基本完成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见表一)。

(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0亿元,增长7%,处于年度预期目标区间。投资保持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0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2.5亿元(见表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6亿元,增长10%。

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三产业收入占比近50%。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899元,增长8%,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1%和8%。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334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0%左右。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中,分列第11位和26位。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服务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1.3%。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快速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9%,吴中综保区建成全市首个县级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甪直江湾村获评省农村电商示范村。全域旅游建设加快推进,接待游客2364万人次,旺山景区入选省首批旅游风情小镇。制定实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规划和发展行动计划,成立吴中智能制造产业联盟、苏州高端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载体平台,建成浪潮金融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嘉盛远大PC工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5%,开发区获评省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基本建成。

企业降本减负取得实效。积极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下调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率,累计减轻纳税人负担11.3亿元。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商扶持资金等对上争取超1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正式设立运营,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企业达1600家,解决融资超6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挂牌和上市企业年内新增直接融资超90亿元,省内首单管廊专项债成功发行。

(二)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培育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要抓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试行投资类“四联合”审批模式,“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办结时间再缩减。“智慧吴中”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试运行,不动产登记交易服务分中心投用,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占全区政务服务事项的95.7%,71.9%的审批部门实现“完全不见面”。开发区获得发改、商务行政审批权下放,市容市政、安监行政处罚权下放,并列入全市企业投资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甪直入选省新一轮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名单。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分类整合基本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经营管理体制调整,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实现全覆盖。

开放型经济能级持续提升。全年实到外资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占比达52.1%,爱信AW、石川制铁等一批外资项目完成增资。外贸结构继续改善,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9%,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实施外贸优进优出行动计划,实现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5.7%,其中出口54亿美元,增长4.2%,新增省级出口品牌2个。“走出去”态势持续向好,全年协议对外投资额增长28%,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增长47.8%。

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0家,民营科技企业128家、科技中小企业104家、高新技术产品332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5件,11家企业入选2017年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百强企业,3家企业荣登江苏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百强榜,2件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落实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30个,浙江大学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5家大院大所相继落户。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95家企业获“科贷通”贷款8.5亿元。新增省众创空间3家、市众创空间5家,出台“吴中人才新政20条”,新增省双创人才4人、姑苏领军人才10人,入选“海鸥计划”4人,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足额发放养老金22.42亿元,扩面征缴净增人数3.36万人。开发使用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系统,规范房屋征收行为及程序,实施老新村综合改造6.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89.7万平方米、6126套,竣工交付104.2万平方米、7214套。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1.95万人,帮扶408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村均稳定收入达1318万元,户均分红达5885元。

社会养老和救助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新增社会养老机构1家,完成20家日间照料中心和5个助餐点新改扩建。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增至12家,获评省现代民政建设示范区。建立“救助通”智慧救助信息平台,完善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政策,继续提高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亿元。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帮助困难群众9134人。加大力度帮助对口支援地区脱贫攻坚,全年安排专项资金6381万元。“阳光扶贫”等活动成效显著,17个区级经济相对薄弱村实现脱贫。

社会事业改革和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增量扩容,香山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尹山湖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等19所学校加快建设,积分入学可供学位总量同比大幅提升。完成第一批年金制教师招聘,高考本一和本科上线率均创历史新高。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组建以吴中人民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14家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的东、西片两个医疗联合体,镇(街道)、村(居委会)两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达到100%,通过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场评估。区公共文化中心建成开放,镇级文体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第三届全民体育运动会、“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等体育赛事,全年新建健身步道50公里,新、改建居民球场28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任务圆满完成,东山三山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四)着力补短板和守底线,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木渎总规等28个规划获批,新一轮城乡协调规划启动编制。太湖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建成13.42公里地下综合管廊,苏州太湖足球运动中心建成投用。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正式开通,西山岛出入通道扩建工程及渔洋山隧道、环太湖路度假区段等5个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临湖黄墅和东山西巷、横泾东林渡分别入选省级和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临湖石舍获评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甪直获评国家园林城镇。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力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关停化工企业44家,规上企业用煤同比减少2.24万吨,疏浚整治河道133条、112公里,建设生态河道10.3公里、污水管网51公里,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5.2%。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开展土壤污染地块排查。扎实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清理存量用地1779.66亩,存量工业用地市场化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启动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百日行动、城市管理示范路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交通秩序逐步改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程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处置更加严格规范。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区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基本建成,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实现全覆盖,获评苏州首个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县(市、区)。“六个一”基层走访成效显著,住宅小区治理调解深入推进,人民调解成功率达99.6%。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公共场所自动扶梯隐患排查及维修改造工程、基层专职消防队站建设等加快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价格调控、动物防疫、农药集中配送、应急管理、气象服务、红十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等工作扎实开展。

总体来看,2017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发展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以及综合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提振总体趋缓,现有产业政策等尚不能适应“四新”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二是改革创新仍需向纵深推进。改革攻坚期各项政策措施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有待加强,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和政策措施有待深化,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仍需加快提升。三是民生改善任务依然较重。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需继续提升,食品、消防、生产等领域安全隐患仍需加强防范。四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和挑战犹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尚需加快提升,大气、水等环境质量亟待改善,环境综合治理需持续用力,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仍需强化。

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多家机构上调对世界经济的预期,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趋势仍将延续,但消费税上调、全球主要国家可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金融风险加大等不确定因素同时存在。从国内看,当前经济中的总体价格和企业利润尚好,但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多数宏观经济指标增长有限,2016年以来的经济回暖更多体现在价格回暖而非数量上升。从我区看,大市12月份PMI指数为51.8,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3,表明经济整体处于景气阶段,随着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深入,新增长点、新动能加快积累,工业经济有望延续上升趋势。

为此,做好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在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区强民富、城乡协调、文明和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做好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在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在稳的前提下力求关键领域有进取、有突破,在进的基础上提质增效。“稳”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考核,引导和稳定预期,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进”就是要坚持走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坚定不移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重点突破,牢牢把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全面落实“创新四问”,不断在争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战略中取得新进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增进人民福祉,持续发力补短板,努力扩大群众获得感。

根据上述思路,与“十三五”规划和本届政府提出的五年目标相衔接,并与省、市主要指标目标相对照,建议201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见表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1%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三、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围绕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根据201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建议做好以下五个方面18项工作:

(一)聚焦“实业兴区”,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

1.大力促进以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围绕扩大提升制造业规模和比重的目标,“先进制造轴”上各板块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产业进行自我剖析,逐步调整各自产业规划,挖掘开发区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木渎机器人核心部件与精密制造、临湖汽车装备、甪直智能模具等特色细分行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韧劲持续用力培育。用政策性手段打破各产业园区、孵化器之间的信息壁垒,强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错位协同”,集中资源要素,实现集群突破,促成辨识度高的产业标杆。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推进建设一批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简化技改项目审批流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唤醒制造业发展状态。鼓励中小企业加快生产过程和工艺自动化改造;瞄准有条件的企业推动建立符合实际的“智能生产模式”和“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提高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2.着力促进以检验检测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提升能级。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核”的服务配套功能,推动楼宇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平台经济等都市服务业态茁壮成长,发展一批有实力、上规模的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线上企业,培育一批有潜力、上档次的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抓紧调整修订新一轮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及总部经济认定标准,集中抓好总部旗舰引入、集聚区提升、创新企业培育三大关键环节,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加强检验检测产业应用方面的研究探索,推动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和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和开发区吴中大道沿线楼宇载体,聚焦大数据、互联网教育、网络视听、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探索建设一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提质,促进家政、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扩大供给和提升品质。

3.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推进实施全区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关措施,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在降本增效中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做好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企业扩面工作,着力推进增信基金、转贷基金合作银行和收益企业双扩面,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搭建“创投吴中”投融资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通投融资两端信息不对称壁垒,引进战略投资者,有效提升企业融资精准度。鼓励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PPN等,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

4.加快重大项目和重点载体建设。对项目的高度重视点位前移,建立项目支撑三年行动计划,厘清全区招商资源,围绕“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以产业集聚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重点园区载体为依托,制订有力有效政策和服务举措,全力推进项目招商工作,形成产业建设项目良好梯队。对今年计划安排的325个重点项目进行“挂图作战”,完善“保姆服务”,加强督察督办,确保早开工建设、早投产运营,年内完成投资337.6亿元。开展加快重点载体功能开发,积极推进吴中核心区城市双修规划启动、太湖新城基础环境全面出彩、园博“花园办公的总部群落”完善配套、木渎智慧工园明确规划和招商方向、市现代农产品物流园有实质性进展。

5.促进消费需求扩大和结构升级。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和智慧商圈建设,培育发展体验式消费、融合性消费等新模式新热点,试点建设1~2个社区商业,着力提升消费供给品质。在“生态文旅带”上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围绕“太湖乡愁”、“手工艺与民间艺术”、“春秋吴文化遗址”三大品牌,深化商旅农文体联动发展,把“绿水青山”这张“金色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促进旅游、文化、健康等综合服务性消费。大力推进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监管中心、保税仓库等配套载体建设,引导区内电商企业或外贸企业借助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开展B2B业务,鼓励本土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持续推进吴中太湖馆、京东吴中馆、东山电商产业园等农村电商项目建设,以及农村电商示范镇(村)创建。

(二)聚焦“创新四问”,推进改革创新各项措施系统集成

6.加大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坚持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稳步实施国有企业分类管理,逐步建立监管权力清单。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在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方式开展增量改革重组,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发展主体,提升国资运营平台运作效率,壮大业务规模和主营实力。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激发行业协会商会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深入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广投资类“四联合”审批模式,持续扩大“不见面审批”覆盖率,全面完成“3550”改革任务。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组建成立行政审批局,加快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甪直镇稳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区加快编制承诺制和赋权清单,着力推进试点工作,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7.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研究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管理,将区级财政的各类科技、人才投入专项优化整合,瞄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前沿核心领域,做大盘子、重点倾斜。强力推进资本市场吴中板块建设,力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导大院大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快筹建苏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更多“技术盆景”成为“产业风景”。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4.0”产业园区,混合布局生产、生活、教育、商业、休闲及娱乐,提高主体客群多元化满足度,吸引高端行业和高级人才入驻。全面落实“吴中人才新政20条”,探索组建猎头服务联盟,建立社会天使(VC)投资机构合作机制,推进“东吴双创峰会”等重大引才活动提档增效。推进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探索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开展离岸人才孵化,强化高层次人才待遇落实。抓紧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紧缺技术人才和新时代吴中工匠,推进各级大师工作室创建,推动吴中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

8.全力抓好对内对外开放。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出口品牌,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带动装备和产品“走出去”。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发展。全面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领域,稳步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特色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加快推动形成跨境融合的开放合作新局面,加大对跨国公司研发设计、财务结算、物流等相关服务机构的引进,同时扩大区内外上下游配套企业规模,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推动本土龙头企业运用资本力量出海并购。充分融入苏州市总体规划,促进与工业园区、高新区、吴江区、姑苏区的融合发展,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充分利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绿色生态廊道”、“0.5~1小时城市通勤圈”等辐射利好,做好产业链延伸、宜居魅力提升、文旅市场拓展三篇文章。深化南北挂钩、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合作共建园区开发建设水平。

(三)聚焦“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深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打好中小河道整治攻坚战,加强源头治理、注重水岸联动,全面推行“河长制”、“断面长制”,确保年底前完成162条总长度132公里中小河道整治任务,全区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提升太湖水环境“五位一体”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饮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启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严控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污染。全面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达标建设,推进光大固废和吴中固废项目投运。稳步推进甪直新区污水厂等污水处理厂建设,新改建污水管网28公里。推进森林和湿地保护,打造东山山矛峰映山红森林景观示范点,提升运河风光带生态休闲功能,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生态游憩空间。扩大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范围,推动排污权交易、环境财税政策的实施,持续推进环保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建设。

10.持续抓好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立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持续加大对群租、非法客运、违法建筑、无序设摊等城区顽症整治力度,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领域。着力改善道路通行能力,实施一批拥堵节点改造项目。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违法建设排查整治,推进镇、村工业小区环境整治。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置。加快旅游综合环境整治,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全面提升形象。

11.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推进工业亩产效益评估工作,持续推动整区域、整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重点对化工集中区企业开展倒逼腾退,推进3000亩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推进存量工业用地市场化更新改造和城市更新,加快载体转型升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进节能低碳循环发展,强化能源消费强度总量“双控”,在全区国有集体工业厂房率先推广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

(四)聚焦“富民增收”,推进民生保障新提升

12.努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区镇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本地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实现“零就业”和“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加大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1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和大病保险工作,努力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救助前移工程,建立社会关爱救助平台,加大对各类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持续提升社会救助精准水平。积极开展慈善宣传和救助,全面推进残疾人之家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激发养老产业活力,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新增养老床位550张、日间照料中心15个。探索实施“养护结合”,建立“嵌入式”养老机构新模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和受益面,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新开工建设安置房200万平方米、1.4万套,基本建成安置房130万平方米、1万套。

14.稳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完成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住院楼改造,推进苏大附二院吴中分院(长桥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校园安全提升工程。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建成投用尹山湖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等7所学校,新增学位7650个,加快实施邵昂路小学等17所学校新改扩建,引导社会资本开办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吴中博物馆等一批场馆建设。创新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机制,推进各类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新改建健身步道100公里。

15.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地下空间、油气管线、老旧住房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风险识别管控和隐患排查,完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安全群防共治和全过程监管,逐步实现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逐步推进餐饮服务集中区食品安全工作服务站点建设,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推进平安吴中建设,持续加强人口服务管理,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五)聚焦“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6.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继续推进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落实“一村二楼宇”政策,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均衡发展。

17.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全面对接苏州总规,完成编制吴中区新一轮城乡协调规划,同步开展各地新一轮总规修编。加快实施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确保东环南延二期、南湖快速路一期等续建项目建设提速,南湖快速路二期、苏同黎公路快速化改造等新建项目按时开工。稳步推进城镇燃气老旧管网和老旧小区排水设施综合改造,优化整合城乡通信、电力、人防等基础设施资源。以地块清零为目标,全力攻坚重点项目清障,为全区发展腾挪空间。计划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2个,面积4.3万平方米(见表四)。

18.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保护江南水乡的特色风貌,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质性推进“三优三保”工作。严格落实“四个百万亩”总量空间,挖掘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科学谋划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修订完善农村污水长效管理办法,完成25个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和“回头看”修复治理村庄60个左右。全面推进省、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高质量、可示范的典型。制定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堂里、东西蔡、植里、甪里、后埠五个古村保护整治。加大农村综合帮扶力度,聚焦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农户持续开展精准帮扶。

表一 2017年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全年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60(增长7%)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7.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1.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4.5

城镇登记失业率(%)

2%以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完成年度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完成年度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完成年度目标

 

表二  重点项目建设表

 

项目数

实施情况

全年重点

实施项目

296项

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社会民生、城区基础设施、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完成年度投资332.5亿元

建成或基本

建成项目

199项

香山实验小学、威斯东山电子等一批项目按期建成,维信电子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续建项目

109项

惠氏制药扩建、科技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

新开工项目

187项

浪潮金融技术、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按计划开工;清风甪直忆江南、阳光城邻里中心等项目提前开工

 表三 2018年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属性

2018年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预期性

增长7%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预期性

增长7.5%左右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51%左右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36件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性

2%以内

新增就业岗位

预期性

1.5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增速高于GDP增速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约束性

进一步下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约束性

进一步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约束性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表四 2018年度吴中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计划表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所属区域

征收面积(万㎡)

项目性质

项目属性

1

东环高架南延一期

吴东路两侧

3.69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结转

2

东环高架南延二期

兴郭路南、尹中南路两侧

0.61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结转

合计

4.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