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5
一、发展成就与特色 5
二、发展环境与趋势 8
第二章 发展战略与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12
二. 发展目标 13
三、基本原则 14
第三章 服务业空间布局 16
一、都市核心区:以中央商务区为主导的都市服务业 17
二、都市扩展区:综合性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17
三、东西向生产性服务业走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18
四、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打造5个环太湖特色小镇 19
第四章 重点服务业行业发展引导 21
一、休闲旅游 21
二、检验检测 24
三、商务商贸 27
四、现代物流 29
五、信息服务 30
六、房地产业 32
第五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政策 34
一、扩大开放合作,优化发展环境 34
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环境 34
三、集聚资金人才,强化要素保障 35
四、实施项目推动,注重品牌效应 36
五、落实组织保障,加强考核监督。 36
“十三五”时期,是吴中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开放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苏州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和主城区“一核四城”的总体发展布局,吴中作为苏州南部中心城区,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吴中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本规划在对“十二五”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机遇,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明确“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战略目标,确定服务业总体空间布局、重点行业发展引导,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规划范围包括吴中区全域,面积22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1486平方公里,下辖1个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7镇6街道和穹窿山风景管理区。201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3.1万人,常住人口112.12万人,规划期为2016—2020年。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为导向,全区服务业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增加值从247.54亿元增加到465.67亿元,年均增长13.5%,五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从2.8:56.1:41.1调整到2.3:48.7:49;服务业投资总量从160亿元增加到440.56亿元,服务业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63.6%增加到76.3%;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从47.7%增加到88.3%。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情况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15年,全区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91.01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2.5%;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48.73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3.4%,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力军。其中:批发和零售业74.64亿元,占比16%;金融业56.72亿元,占比1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3.09亿元,占比1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7.72亿元,占比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66亿元,占比5.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9亿元,占比2.1%。
功能布局更为清晰。“十二五”以来,吴中区大力实施开发区、度假区、高新区、中心镇“四大板块”发展战略,推动特色发展质效提升。开发区“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太湖新城吴郡绿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竣工,越溪城市副中心、尹山湖—独墅湖板块功能形态加快完善。度假区“二次创业”全面铺开,东入口文旅商集聚区、环太湖酒店集群等项目有序推进,8公里太湖黄金岸线基本成型,苏州太湖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城区、长桥街道“区政合一”,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运河风光带、宝带桥—澹台湖景区等项目高标准推进。各中心镇优化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布局产业园区、教育医疗、餐饮住宿、社区商业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实现产业功能、城镇功能、生态功能同步提升,木渎镇成为苏州市首批市级强镇扩权的试点镇之一。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统筹规划和引领,全面完成服务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服务业资源的有效集聚。建成东太湖科技金融城、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吴中科技创业园、吴中综合保税区现代物流集聚区、金枫广告影视产业集聚区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末,全区服务业集聚区达16家,其中省级集聚区2家、市级集聚区7家,16家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及商户)12276家,2015年集聚区内企业(及商户)实现营业收入622亿元,上缴税收17亿元,完成投资60亿元。
优势产业彰显特色。近年来,吴中区结合本区特色,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深入实施“6+4”旅游服务业全面提升工程,吴中太湖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建成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试点园区苏州金枫广告产业园、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苏州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吴中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国字号”发展平台,涌现出苏州电科院、药明康德、昆仑绿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吴中区充分开发自身历史文化优势,宝带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累计达22项。连续多年举办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环尹山湖轮滑世界杯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第二届中非民间合作论坛、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和央视中秋晚会等一批重大会议和活动在我区成功举办,吴中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过去五年,吴中区服务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结构不合理,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较高。二、产业集聚度低,缺乏具有知名度、影响力、带动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和标杆型企业。三、产业链层次低,在互联网、大数据、创意设计、分享经济等新兴行业,亟待大的突破。四、管理体制臃沉,开发绩效有待提高,各板块低水平重复建设明显,区一级层面缺乏按产业分类的统筹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平台。
1、宏观环境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信息社会。近年来,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增速回落、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加依赖消费,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引领增长的主导产业。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进入到增长速度平稳、空间布局集约、优势产业集聚和创新活力涌动的发展新阶段。“十三五”时期的宏观发展形势,将主要表现为城市集群、人口集聚、消费升级、创新驱动,“新城市、新人口、新消费、新产业”是推动下一阶段发展的新动力。
城市集群:受技术革新、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区域经济不断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限制,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年轻人向都市集中,新兴产业向城市群集中,大都市群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和共享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空间形态。
人口集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口流动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拥有更强的财力完善城市功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工作创业。
消费升级: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收入结构,2010到2015年,最终消费率从47.4%上升到66.4%,资本形成率从48.6%下降到31.5%,消费正式替代投资成为增长引擎。随着中产阶层壮大和智能手机普及,消费观念转变、支付方式便捷、消费领域拓展。国家因势利导,扩大信息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化消费。
创新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使原本相对独立的产品和服务得以重新整合,有集成、也有分工深化,实现商业模式和流程再造,催生出一批1.5、2.5等跨界新产业。我国的创新生态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发展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区域环境和吴中优势
目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苏州已超过2万美元,已步入高收入社会。国际经验的成熟经济体,其基本特征是四个70%,即:总人口中,城市人口达到70%以上;生产法国民收入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0%以上;支出法国民收入中,最终消费率达70%以上;收入法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占比达70%以上。2015年,苏州与全国对照,城镇化率分别是74.8%和56.1%,第三产业占比为49.9%和50.5%,最终消费率是40%和55%,劳动报酬占比36.1%和66%,从中发现,第三产业占比、最终消费率和劳动报酬占比都相对滞后,这预示着“十三五”时期,苏州市和吴中区在服务业发展、消费拉动和劳动报酬提高方面,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吴中区作为苏州南部中心城区,在以服务业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拥有以下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吴中区毗邻苏州古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区位优良,地域开阔,在新一轮产业和人才竞争中,吴中区得天独厚,是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姑苏区产业外溢的首选之地。
——人文底蕴深厚。吴中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根植地,勤劳勇敢的吴地儿女,在吴中大地创造了以园林、古镇、古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锻造了以香山古建技艺、昆曲评弹、苏绣缂丝、核雕砖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古村、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列江苏县级之首。“十三五”时期,吴中区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香山工匠”精神,弘扬“洞庭商帮”文化,续写“人文吴中”新篇章,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助推服务业发展的“硬实力”。
——山水资源丰富。吴中区揽抱太湖,山水兼得,是“山水苏州”代言之区。太湖是江南之母,吴中是太湖之心。太湖地区是吴文化的孕育发源地,以东山、金庭、光福、木渎等为代表的吴中山水城镇,历来都是天堂苏州、吴地文化重要的物质承载和精神家园。“十三五”时期,依托太湖山水,融合历史文化,大力发展基于自然秉赋的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优化特色小镇,打造生态园林城区。
——产业基础雄厚。吴中区及周边地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云集。到“十二五”末,苏州市拥有A股上市公司85家, 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居北京、上海和深圳之后,列第四位,吴中区目前拥有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6家,这批企业的行业整合能力和融资扩张能力强大,有利于吴中区服务业提升发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苏州市“一核四城”的总体部署,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目标定位,高标准地持续优化发展“苏州南部现代产业新城”。以“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为主题导向,以“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产业新体系”来统揽服务业发展全局,全面深化重点改革事项,加速发展以检测、信息、物流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以旅游、商务、商贸等为重点的消费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公共服务业,构建吴中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将吴中建成为文化旅游名区,都市服务业新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文化旅游名区。突出太湖品牌、写意山水文章,彰显吴文化特色,构建吴中文旅融合产业体系。以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为主线,度假区、东山、临湖、穹窿山为重点,串联起沿线的山水岛屿、古镇古村、园艺温泉、生态民宿等众多景区景点,突显旅游产品特色,优化旅游线路设计,集成旅游配套网络,提高旅游服务标准。坚持文旅融合,推进全区园林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湖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都市服务业新区。坚持城乡一体,推进产城融合,建设苏州南部都市产业新城。以高新区、城南、太湖新城等三大组团为都市核心区,越溪、郭巷和木渎等三大片区为都市扩展区,打造吴中产城融合、集约精致、产出高效的主阵地,构筑苏州金融商贸、科教文卫、优质地产、高端人才等资源汇聚的都市新高地。充分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和主要交汇点,高水平规划布局商业载体,进一步提升完善苏州南部商务商贸中心功能,提升越溪副中心商务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吴中太湖新城、尹山湖-独墅湖生态商圈、木渎片区等重要板块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不断优化商务活动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打造苏州南部园林式都市服务业新城区。
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服务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融合,打造吴中生产性服务业组团。以东方大道、吴中大道沿线为主轴,充分依托周边的先进制造业和名特农产品优势,助推制造业升级和农商旅融合,加快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和创新人才集聚,促进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载体和服务业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苏南地区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业强区。
“十三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如下:
总量规模继续提升。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5%,服务业税收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深入发展,突出产业重点,完善发展政策,优化服务环境。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产业体系。
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建成20家区级以上的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2家以上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形成10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全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拉动、税收贡献、高端就业的集中区。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培育和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重点服务业企业集团,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到2020年,创建2家以上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形成10家省、市级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以及15家市级、30家区级总部企业。
——强化改革引领。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区级层面统筹规划、乡镇街道配合落实的服务业发展机制。以国资开发性平台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和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投资效率和运营效能。
——实施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深化齐头并进,推动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广告影视、跨境电商、大数据、投资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扩大开放水平。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和对内开放水平,主动承接区域内外的服务产业转移,提升服务业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精准招商,引进资本实力雄厚、市场知名度高、技术水平领先、客源网络四通八达的实力企业加盟吴中。
——突出发展重点。以优化整合产业链、促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为方向,结合实际,着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优势行业,弥补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度假区、开发区、高新区、重点乡镇等区域分类布局和产业集聚,实现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围绕吴中区“一核一轴一带”的生产力布局,根据全区服务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及未来发展潜力,全力打造“一核一扩一廊一带”的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一核”为都市核心区,发展中央商务区为主导的都市服务业;“一扩”为都市扩展区,发展综合性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一廊”为东西向生产性服务业走廊,依托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二三产融合发展;“一带”为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依托太湖山水资源,重点打造5个环太湖特色小镇。
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明确“都市核心区”概念,避免以往城市功能区组团式开发造成的资源分散、功能重叠、低水平重复和都市核心区地位不突出的问题,集聚要素资源,高水平打造苏州城南中心城区。吴中的核心城区大体划定在友新高架以东、运河以西、南环高架以南和南湖路高架(在建)以北的方形区块,加上西南方位重点开发的太湖新城,也就是高新区、城南和太湖新城所辖区域。地理位置居中,发展基础较好,轨道交通密集网格分布,便于集约式发展紧凑、精致、高效的都市服务业。“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都市核心区的产城融合、都市更新、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发展,重点发展科技信息、金融服务、商务商贸、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苏州主城南中心”的目标定位,把握省级吴中高新区获批筹建的契机,推进城南片区重新规划定位和更新改造,加快实施“再城市化”和“产业更新”,注重集约、集聚和簇群式发展,汇聚轻资产、人力资本密集的高端服务业,打造吴中区行政、金融和商务中心。围绕将太湖新城建成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区和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规划发展智慧化、生态型总部经济区,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成为苏州城市新标杆和现代湖区门户新城。
二、都市扩展区:综合性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都市扩展区是都市核心区的扩展区域,包括都市核心区外围的木渎、越溪和郭巷三个片区,发挥紧邻都市核心区,商贸流通发达、产业园区集聚、综合地产成熟的独特优势,分解城市功能,发展低密度的都市服务业。这三个片区轨道通勤能力相对单薄,适合发展汽车通行停泊、空间布局疏朗的城市副中心业态,重点发展综合性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以“商务商贸区、宜居宜业区、产业配套区、行政教育区、都市旅游区”为发展定位,形成功能完善、辐射周边的城市副中心。商务商贸区:重点打造“尹山湖-独墅湖”商圈、金山路商圈、长江路商圈,提升广电国际影视城、南苏州生活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功能,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商务商贸中心;宜居宜业区:优化完善独墅湖、尹山湖、石湖、东太湖、寿桃湖等重点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和功能开发建设,营造生态宜居城区;产业配套区:以金枫广告产业园、金枫电商产业园、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越旺智慧谷众创空间等园区为引领,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园区;行政教育区: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吴中商务中心、吴中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将越溪打造成吴中区的行政、教育中心;都市旅游区:优化发展旺山景区、木渎古镇、藏书山陵文化、尹山湖运动公园等休闲旅游资源,打造集休闲度假、特色餐饮、运动养生、温泉民宿的都市田园旅游目的地。
以东方大道、吴中大道为主轴,自东向西,串联甪直镇、吴中综合保税区、太湖新城大数据产业园、东太湖科技金融城和胥口镇五大区块,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科技信息、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一条东西向生产性服务业走廊。位于“一廊”两端的甪直和胥口,是都市区的外延,也是传统工业重镇,建设二三产融合发展区。甪直紧抓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契机,做优做强“神州水乡第一镇”,依托传统的模具产业集聚优势,重点提升发展模具产业前后端的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和产业整合能力。胥口依托文化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提升发展胥口文化(美术)产业示范集群,打造香山工坊古建技艺展示和交流平台,将昆仑绿建培育成为全国木结构行业标杆企业。重点打造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吴中综合保税区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苏州市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太湖新城)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太湖科技金融城打造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形成品牌化、集聚化、差异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苏州电科院、药明康德、铁洋物流、九次方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航天科工智慧园区、太湖新城云计算数据中心、信测华东检测基地、吴中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项目开发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区-品牌企业-平台项目”紧密结合的、功能完善的、主业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金庭、光福)和吴中太湖旅游区(东山、旺山、穹窿山)为主体,涵盖临湖、横泾等区域,既是全市的生态敏感区,又是吴中传统文化集聚地、旅游资源密集区。把握休假时代、生态时代、汽车时代、信息时代主题,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创建香山文旅商小镇、光福工艺小镇、金庭健康小镇、东山碧螺春原乡小镇、临湖园艺小镇5个产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叠加的环太湖特色小镇为抓手,打造环太湖弧型分布的湖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香山文旅商小镇:打造环太湖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运营基地,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产业,策划推出展现太湖风光和吴地文化的实景演艺和参与性项目,打造动感十足的文旅商融合发展集聚区。光福工艺小镇:充分挖掘玉雕、核雕、佛雕、红木雕等传统工艺资源,按照“文化探寻+旅游体验+产品销售”模式,构建工艺文化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建设融工坊、展示、交易、研学为一体,集文玩、饰品、装艺、家具等多品类于一体的雕艺产业集聚区。金庭健康小镇:依托太湖第一大岛的山水风光和旅游资源,挖掘自然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健康疗养、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先进、面向中高端人群的健康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东山碧螺春原乡小镇:结合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做大做强东山农产品电商产业园,重点推进碧螺春景区板块-茶文化主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板块-农业、园艺科普活动体验区以及水产市场板块-特色小镇主配套区建设。临湖园艺小镇:以园博园和温泉为依托,以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特色,加快菱湖渚片区水陆空休闲旅游项目开发,重点打造集水乡园艺、温泉休闲、主题酒店、羊毛衫定制、水上游艇项目、非遗馆等为一体的“园艺小镇”。
围绕吴中区服务业发展实际,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检验检测、商务商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和房地产业六大行业,明晰主要行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实现行业快速发展。
以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为主轴,串联起太湖丘陵的温山软水、古镇古村和文物古迹,加强文旅融合,打造湖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至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9亿元,旅游业对全区GDP综合贡献率达15%。
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形成“一心一带五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一心”:苏州太湖度假区集散中心(香山街道),是太湖度假区东入口和大本营;“一带”:环太湖自然与文化遗产风光带,沿环岛公路-太湖大桥-环太湖大道,景点串珠成链,布局太湖驿站;“五大旅游产业集聚区”:东山-临湖太湖原乡度假区、穹隆山吴文化传奇体验区、太湖新城-旺山都市田园休闲区、城区蠡墅老街-运河风光-宝带桥文化休闲区、甪直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区。
梳理旅游产品品类,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倡导全域旅游,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以“名胜古迹观光游”为基础,以“湖岛休闲度假游”为重点,以“水乡园艺体验游”为特色的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
以国资平台为主导,统筹运营环太湖旅游业。以太旅集团为主导,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统筹全区环太湖旅游的规划、开发和运营,打造“点线面串珠成线、水陆空立体成网”的休闲旅游体系。一是统筹规划运营太湖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环湖公路沿线建设环太湖驿站服务体系,包括一级旅游小镇、二级功能性驿站和三级驿亭小站的服务体系,主打绿色低碳理念,完善新能源电动汽车公共交通体系,配置标准化的骑行服务设施,打造最美滨湖景观大道,成为串联休闲度假产业的湖畔休闲走廊。二是以住游娱为导入点,打造几个功能性目的地。度假区中心区打造太湖旅游度假大本营,成为太湖度假住宿、度假商业、度假项目、度假服务的设施中心与组织中心;临湖紧抓后园博时代,重点推进菱湖渚片区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形成集园艺游览、非遗展示、水上娱乐、露营拓展、空中观光、主题酒店于一体的水陆空立体游;穹窿山打造江南首席森态和智慧文化体验区;三山岛打造太湖原生态自然风光度假区;旺山打造都市田园休闲旅游区。三是重点开发旅游品牌产品,重点打造太湖礼物、太湖厨房、漫太湖四季客栈、雕刻时光咖啡馆等旅游产品品牌。四是引入资本运作模式,推动吴中优质旅游资源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发展、品牌提升和旅游资产的注入。
完善旅游体验,建立智慧旅游平台。依托智慧吴中建设,构建集营销、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旅游云平台和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旅游市场和旅游舆情。整合优化全区涉旅官网、微博、微信、APP等自媒体平台,推出吴中旅游一卡通,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推介、出游信息提示、便捷化入园、在线支付、住宿预订、语音导游、紧急救助等一站式服务,让来吴中的游客享受到“未行先游、未游先花、精准出行、线上解答”的智慧体验。
依托旅游产业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努力探索吴中“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吴中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力量集聚的原则,彰显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以吴地文化为主基调,精心培育吴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拉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推进舟山核雕村、胥口书画名家街、东山影视基地、穹窿山孙子兵法文化等规模较大的文旅特色项目的市场推广。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社会共同参与,满足外来游客深度体验和当地居民公共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产业园区和载体平台,着力发展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金枫广告产业园、胥口香山工坊古建文化产业基地、东山全国影视拍摄首选景地、苏州国际影视娱乐城等文创集聚区和平台载体,进一步完善金枫路创新创意产业街区、胥口文化(美术)产业示范集群等服务业集聚区功能。
“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江苏省首家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通过政府推动、政策集成,推进检验检测产业向市场化、集群化和国际化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将吴中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检验检测中心。力争检验检测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至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0亿元。
完善门类、聚焦重点,做大做强重点产业。以电科院、药明康德、西山中科、苏州市计量所、苏州市质检所等龙头企业或机构为引领,对检测行业予以项目扶持和企业奖励,重点打造高低压电器和智能电网设备、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类、信息网络和安全设备、纺织服装品类、家居家装、建筑工程质量和部件材料、环境检测等八大类检验检测平台。加快项目建设和技术开发,提升对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光伏、建筑节能等行业的检验检测能力,全面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联网、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高成长领域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空白点。(1)加快发展工业制品和日用消费品检验检测产业。以东太湖科技金融城为核心,发展面向研发、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服务,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型服务向提供综合检验检测服务延伸。(2)领先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药明康德为龙头医药检测服务外包产业,以电科院为龙头高低压电器检测外包产业,以质检所、中认英泰为龙头的信息检测、电子检测外包产业。(3)提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服务。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自主创新的产品认证、标准研发和高端检测服务;参与制定各类认证体系技术规范和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推动自身和服务对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检学研”结合,鼓励检验机构向新型检测设备制造、新型检测技术研究等方向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检验检测新项目、攻克一批检验检测新技术。鼓励检验检测机构根据国家新规和行业动态,针对性地研发测试技术和方案,为客户提供前瞻性、定制化、针对性地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抢占竞争先机,提升市场份额。
产业集群、空间集聚,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由东太湖园区、苏震桃园区、文曲路园区和木渎园区四部分构成“一区四园”模式,总面积约2950亩,拥有4个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检测中心以及2个省质检(计量)中心。整合提升一批。重点培育本区骨干检验检测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区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内外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收购兼并等方式,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形成总部发展优势。整合重组质监系统检测机构,加快组建检测集团。分离发展一批。大力促进大型工业企业检测业务分离外包,促进企业内部检测社会化。加快推进华电、昆仑绿建等企业设立独立的检测企业,大力提升检测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引进移植一批。以重大载体、重大平台、重大机构为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企业。鼓励外来企业参与本地企业重组,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外大型检验检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检验检测产业整体发展优势。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坚持市场主导,鼓励企业对重点领域研发创新加大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研发,以技术突破促进产品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提升检验检测服务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的标准研发、产品认证和管理认证,引导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重点发展配套服务链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依托资本杠杆来实现产业层级提升。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加快成立检验检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区检验检测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检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吴中区检验检测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建立检验检测行业战略联盟,构建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在提供市场信息、国际合作交流、保护企业利益等方面更优质地做好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出台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在要素供给、项目扶持、融资服务、政府采购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检验检测产业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商务商贸的专业化、品牌化、集聚化水平,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推进商贸流通业的供给侧改革,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集聚水平,打造若干个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商务中心和商贸流通中心。重点推动吴中集团、吴中实业、园林营造等总部企业发展壮大,加快万达、永旺、丽丰等商贸综合体提升发展,把吴中建成苏州南部商务商贸中心。至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亿元。
优化空间布局。承接苏州主城区商务功能外移的契机,在吴中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地标性商务中心,集聚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教育、法律会计、咨询中介等产业主体,发展楼宇经济;在度假区中心区,以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和环太湖高端酒店集群为基础,沿太湖8公里黄金岸线,集聚发展会展经济;在太湖新城,规划发展智慧化、生态型总部经济区,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进一步优化商贸布局,形成“一体、两翼、六极”的空间布局架构。“一体”是高新区和城南,定位于中央商贸区、中央文化区和商务休闲区相融合的苏州南城中央商贸区,推进“运河风光带、县前街、东吴北路、苏蠡路”四大商圈建设;“两翼”中西翼是越溪与太湖新城的“智慧商贸”发展翼,东翼是尹山湖-独墅湖商圈的“休闲商贸”发展翼,打造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商贸次中心;“六极”涵盖度假区、木渎、甪直、东山、胥口、临湖等相关板块,发展特色化的城镇商贸中心。
完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以“城区商业中心-中心镇商业街区-社区商业网点”为核心的多层次、网络化商贸体系。推进专业市场业态提升和强强联合,打造智能化采购交易平台,提升南环桥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凯马广场等大型专业市场信息化水平。提档发展特色商业,构建以木渎山塘街、甪直步行街、胥口书画街等为代表的特色商业街组团;以旺山生态农庄、藏书羊肉美食街、芭提雅广场、三山岛农家乐街区、长沙农家乐街区等为代表的休闲美食商业街组团。分类发展社区商业网点,结合社区人口规模、消费特征和建设条件等,因地制宜地分类推进社区商业发展,促进“农改超”进程。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流通组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多元化流通主体。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形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创建“店商+电商+服务商”的模式,提升商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促进电子商务在各重点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国家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苏州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以淘豆、科沃斯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的示范效应,做大做强东山农产品电商园平台,培育更多“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服装”、“互联网+工艺品”、“互联网+旅游”等行业性电子商务企业。有效整合网络通讯、物联网、快递物流等资源,推动互联网下乡,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推广。
随着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物流业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需求,通过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更新变革,加快建立与吴中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十三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提高物流企业效能效率,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物流外包。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重点物流园区的智能化升级,推动条形码等物流技术及智慧物流领域标准化建设;鼓励建设物流公共服务云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物流数据增值服务;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建设,提升产品自动分拣、电商异地分仓与智能配货等智慧化水平。提高物流管理水平,规范公路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依托制造业基础,建设苏州南城大宗物流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吴中综合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结合周边制造业集聚优势,叠加综合保税功能,打造辐射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以吴中综合保税区为主阵地,加快乡镇物流配送节点建设,加快扶持大型物流企业和专业性配送机构发展,推进铁洋物流、吴中物流、德邦物流、申通物流、玄通供应链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把吴中区打造成为苏州南城大宗物流集散中心。
做好规划引导,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多式联运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物流标准化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工程等10大领域的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吴中综保区跨境电商平台、苏州农产品物流园基础设施一期工程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加快江苏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试点吴中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按照“功能集中、服务集成、企业集群”的思路,积极引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平台企业、智慧物流企业,打造集通关、退税、监管、物流仓储、金融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吴中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在一期已落户环球相互贸易平台、中国环保科技电商园、玄通电商、世贸东盟、江苏国速、平安综合金融汽车电商产业园等跨境电商总部企业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建设,在跨境电商项目全面开展后,吸引更多优质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推动传统外贸的转型升级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把握时代契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大数据和信息内容服务业,推进智慧吴中建设。“十三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以苏州市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太湖新城)为中心,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太湖新城云计算数据中心、航天科工智慧园区、生物银行大数据项目建设,将吴中太湖新城打造成为大数据产业高地。加快苏州信息产业园等载体建设,鼓励建设信息服务公共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太湖旅游网”、“淘豆网”等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太湖九次方大数据公司、南师大苏州智慧创意研究院、南信大苏州数字城市研究院等信息服务业企业,推动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向太湖新城大数据特色产业园集聚。
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智慧吴中。在提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1个数据中心+4大智慧平台+N大数据应用”的“智慧吴中”大数据产业体系。一是大数据中心建设,包括信息资源梳理、信息资源标准制定、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安全体系建设等内容的建设并上线交付运行;二是四大智慧平台建设,建设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经济运行、民生公共服务四大智慧平台;三是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智慧吴中”大数据创新应用展示中心,从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经济运行、民生公共服务四大模块选取城市大数据特色应用,提升城市运营效能。
积极发展信息内容服务,建设数字吴中。推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商品化,推动网络教育、数字内容和商业信息推广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经营,培育壮大以在线内容服务为主的互联网服务业。培育和引进相关企业发展软件设计与服务、数字版权交易、数字媒体与内容服务等新兴产业。
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突出政策引导,加快出台大数据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延伸大数据应用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致力于政府、商业和企业应用服务的大数据服务企业,创建国家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区。
围绕“开发速度稳健、开发重点突出、开发水平提升、房价平稳可控、产业模式更新”的总体要求,稳妥有序开发住宅地产,优化开发旅游地产、科技地产、商务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等产业地产项目,提高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的科技水平,探索发展后房地产市场。调节引导房地产供求,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进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依托吴中太湖新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及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力推进太湖新城建设,到“十三五”末,太湖新城开发建设初具成效,展现绿色智能建筑最新科技,成为苏州南部新的中心商务区和生态园林城区。抓住苏州城市首位度提升和轨道交通扩网延伸的契机,优化发展独墅湖、尹山湖、石湖、东太湖等重点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和功能开发建设,营造生态宜居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和老工业区再城市化,实施老新村、城中村、旧厂房、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建设。
加快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房地产的金融化和投资特征,导致房价波动大,抢购和空置并存。在土地拍卖时,建议增设开发商配建人才公寓、教育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新要求。引进产业园开发运营企业来吴中投资,实现房产开发和产业筑巢、社区运营的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商业地产、产业地产、综合地产、专业街区和产城融合等多种模式,以形成若干个有影响力的地标性建筑群为目标,推进苏州南部主城区功能跨越式提升。加快发展养老地产,在金庭、东山、临湖、越溪等地建设养老服务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金庭和源养老公寓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瑞颐养老社区服务能力。
加快绿色建筑开发。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以建筑工业化为手段,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提升建筑品质,推进绿色施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以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商品住宅和综合管廊项目为切入点,推进建筑设计、施工和安装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施工装修一体化、预制部品标准化、运营维护智能化。加大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信息模式(BIM)技术、SI住宅、绿色艺能材料、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大力推广成品住宅,积极推行住宅全装修,不断提高住宅成品化、装配化和装修一体化的比例。继续推进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档,推动楼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园区建设,全区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设计建造,至2020年,全区50%的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本规划是吴中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强化规划指导,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本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细化规划引导,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和健康向上的“亲商和清商”环境。进一步减少服务业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业态、先进管理和知名品牌,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服务业企业参与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运营,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营运基地等。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开展多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在更大范围组织营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完善财税政策。积极推进服务业企业“营改增”工作,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度高的特点,加快制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等科技型、创新型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重点扶持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土地政策。优先安排检验检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支持重点服务业项目列入省、市级重点项目清单,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兴办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众创空间等服务业企业。
强化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服务业重大项目对上争取国家、省、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区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方式,探索以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项目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上市融资。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扶持政策,多渠道引进国内外科技、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建设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增强人才供需衔接。
建立健全区“十三五”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对“十三五”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强跟踪落实,滚动更新。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带动效应,加快推进歌林小镇吴郡绿岛商业中心、逸林商务广场,建科院总部大楼、苏规院总部大楼、太湖文化中心、度假区总部经济园、舟山文创园、西山生态旅游综合体,吴中凤凰文化广场、苏州银行苏州分行,苏州金枫广告产业园(南区)等“十三五”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服务业持续发展后劲。进一步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入驻,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高起点、大投入、新理念,才能引领市场需求,形成集聚效应。
依托吴中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全区服务业跨越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服务业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任务分解和政策研究,相关部门按行业领域和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推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明确“十三五”期间重点服务业领域建设的重点和时序,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逐年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形成动态推进机制。加强服务业行业的分类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服务业行业发展的动态数据信息。完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各地区服务业工作绩效及发展状况的动态管理和考核评价。加强公众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广泛吸纳公众的合理化建议,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吴中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