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政府、街道办(场),区各办、局、公司,各垂直管理部门,度假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及所辖各部门、农业园区、太湖新城:
经研究,现将《吴中区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吴中区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目标要求,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的通知》(苏府办〔2016〕287号)文件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家、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聚焦影响居民健康的核心问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防治策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开放共建共享的防治体系。通过实施吴中区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我区健康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健康获得感,切实保障我区居民健康,全力推进“健康吴中”品牌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影响居民健康的核心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我区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居民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管理体系,相关指标如下:
(一)居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4%以上,其中慢病防治和基本医疗素养提高到15%以上,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至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50万人。
(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传染病报告信息自动上传系统,扩大免疫规划覆盖人群和免费接种项目,探索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市级补充保险。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男男性行为人群等高危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持续降低,开展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健康管理。参与实施耐多药结核病免费基因检测项目,逐步将肺结核(包括耐多药结核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种支付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参与实施慢性肝病预防、筛查与健康管理,肝衰竭患者、丙型肝炎患者人数减少30%,因各类慢性肝病死亡人数减少10%。实施儿童预防接种安全工程项目,建立疫苗全程监管和追溯体系,推进规范化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有效提升接种门诊的服务形象和服务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环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严重精神障碍亲情照护、抑郁症和老年痴呆干预项目。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显著提高,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60%,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引导市民加快形成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行为形成率。
(四)探索和建立重点人群健康干预模式。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效,进一步落实关口前移的慢性病防控策略,以“三减三健”和危险因素干预为抓手,完善一、二、三级预防并重的健康管理模式,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进一步改善,力争辖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开展儿童意外伤害监测与干预,儿童因溺水导致的致死致残率每年下降5%。建立老年跌倒预防干预模式,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示范场所建设。
(五)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孕产妇死亡率稳定在6/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8‰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加强妇女儿童重大疾病综合防治,降低意外妊娠发生率。
(六)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和评估能力不断加强。加快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饮用水安全与介水传染病监测平台建设,开展食品、饮用水、学校等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和评估。
三、主要任务
扎实开展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即启动一个工程(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完善三大工作机制(“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个人主责”的联动机制,“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治结合”的预防机制,“医防联动、快检快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实施五大领域重点项目(重大传染病防治暨预防接种服务提升项目、心理健康促进项目、重点人群健康干预项目、出生缺陷与重大疾病干预项目、健康危险因素监测项目)。
(一)启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主要围绕“七个一”开展工作,即制作一套家庭健康自测工具、建立一个公共卫生科普场所、开展一系列健康公益讲座、建设一批健康示范场所、建设一批运动健身指导站、发放一批健康科普介质、播放一批健康宣传广告等,实现家庭健康自测与疾病早期发现,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的健康传播体系,开展健康公益讲座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等“五进”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居民基本医疗素养和慢性病防治素养,共建共享健康生活。
(二)建立完善三大工作机制
1.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个人主责”的联动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同和全社会参与,努力打造“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镇(区、街道)要成立以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指导协调、统筹推进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二是要坚持部门协同,做到部门职责明确、任务落实。由区卫计局牵头,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难点和重点,完善分级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三是要强化社会参与,开展多形式健康宣教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学校、社区和家庭自觉主动参与健康城市“531”行动,鼓励支持专家学者开展课题研究,并积极参与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提高全社会的知晓度、重视度和参与度。四是要强化个人主责,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鼓励群众开展健康自测,做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
2. 建立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治结合”的预防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治结合的预防机制,努力实现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一是要强化联防联控机制,科学有序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跨部门、跨单位协调和信息通报机制,强化属地化管理,创新工作方法,把握关键环节,形成坚固的防控合力,全面打造联防联控的公共卫生工作新格局。二是要强化群防群控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大力整合社会各类资源,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鼓励群众组建各类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主动干预自身的健康隐患,提升群众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的可及性与有效性。三是要强化防治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方面的优势,以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为重点,明确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任务,完善“三位一体”的疾病防治工作模式,提高疾病防治综合实力。
3. 建立完善“医防联动、快检快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强化部门信息共享,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医防联动、快检快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机制。加强各部门、板块间卫生应急协作,健全监测预警、信息沟通、技术支持和应急资源共享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通过优化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卫生应急响应精细化管理,明确突发事件应对的责任体系、现场指挥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加快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提高快检、快测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和处置事件的发展,增强市民公共卫生安全感。
(三)实施五大领域重点项目
1. 重大传染病防治暨预防接种服务提升项目。(1)加强艾滋病综合干预实效,针对青年学生和男男性行为两大重点人群,启动学校“青春红丝带”项目,支持社会组织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开展宣教、干预和动员检测等服务。扩大与加强艾滋病咨询检测,提高检测服务的可及性,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逐步实施由艾滋病定点医院提供医学随访、定期体检、治疗与疗效监测、机会性感染处理等“一站式”服务工作模式。(2)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策略,开展65岁以上吴中区户籍老年人23价肺炎多糖疫苗、吴中区户籍成人乙肝疫苗、适龄儿童水痘疫苗、初三学生麻腮风(麻风)疫苗等免费接种工作,同时,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充保险相关工作,进一步降低重大传染病和疫苗可预防疾病对市民健康的影响。(3)实施儿童预防接种安全工程,推进规范化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实现针对接种门诊多维度的数字化监管,通过对接种流程、疫苗管理、冷链管理、实时接种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疫苗流通过程和储运环境的智能监管,监测疫苗存储、运输的温度情况、接种情况,保障接种安全,有效提升接种门诊的服务形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接种效率和便民服务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预防接种的优质、便捷、安全等需求。(4)建立传染病报告信息自动上传系统,基于医疗机构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传染病自动识别、比对、拦截和报告,并与省、国家网络直报系统实时交互联通,保障传染病报告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2. 心理健康促进项目。针对影响市民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满足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实施严重精神障碍亲情照护、抑郁障碍和老年痴呆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促进项目,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提供规范、多样、公平、可及的心理卫生服务;结合“以奖代补”政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干预,协助患者家庭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撑,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促进患者回归社会;开展抑郁障碍、老年痴呆的宣传和干预工作,提升公众对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的认识,增强专业人员的识别与诊治能力,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和老年痴呆症的社会照护水平,进一步降低抑郁症的自杀率和复发率。
3. 重点人群健康干预项目。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疾控、临床专业人员为骨干,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关检测以及初步心脑血管健康状况筛查,提供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状况评价。推进居民健康体检,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问题,逐步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的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者的分级诊疗,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服务质量,使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针对影响市民健康的主要伤害问题,实施以儿童意外伤害和老年人跌倒为主要内容的伤害干预项目,关注儿童和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伤害综合监测网络,强化重点人群意外伤害安全防护意识,推进示范环境和体验场馆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预防伤害的综合防控能力,减少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4. 出生缺陷与重大疾病干预项目。针对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实施以出生缺陷综合干预、妇女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及意外妊娠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与重大疾病干预项目,加强婚前和孕前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与高危儿干预,拓展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自闭症干预示范点建设,启动意外妊娠干预等工作,呼吁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妇幼健康管理,切实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5. 健康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针对影响市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实施以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为主要领域的卫生监测与风险评估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采取针对性举措,尽量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街道)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健康优先”制度框架和各地下阶段重点工作予以安排和落实。区、镇两级要分别成立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发挥统一组织和沟通协调作用,构建常态化的工作组织网络,建立完善“三大”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公共卫生重点领域项目实施方案、工作计划、配套措施和支持性政策,分阶段分步骤启动实施,加强分类指导和督导评估,有序有力实施本计划。
(二)加大经费保障。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合理制定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预算,建立健全多元化健康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和个人参与健康城市“531”行动领域建设项目。同时落实制定经费使用制度,严格规范经费使用渠道,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经费足量到位和合理使用。
(三)注重资源整合。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各部门间信息沟通机制,促进联席会议制度化和常态化。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整合,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的有效有序参与,发挥群众号召力、社会凝聚力等自身能力和优势,突显其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助推健康城市良性发展。
(四)强化能力建设。各地要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以政府实事工程的形式对健康与卫生工作给予倾斜。要全面统筹考虑,加强专项规划卫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监测、干预、诊治和卫生应急救援能力。
(五)开展督导评估。区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工作的组织、进度、实施过程、效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督导、考核和评估。各项目承办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项目执行质量。